钱币介绍
郡国五铢是西汉时期的一种铜币,它始于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年),由汉武帝下令各郡国铸造,因此得名。这种钱币上铸有“五铢”二字篆书,是其标志性特征。郡国五铢的直径大约在2.5厘米左右,重量约为3.7克,使用的材料是紫铜,因而有时也被称作紫绀钱。郡国五铢的铸造工艺在各地存在差异,导致铸造出的钱币在重量、形制上并不完全统一。一些钱币可能与旧汉半两类似,背平无轮郭,有的穿孔较大且肉薄,也有肉厚的。总体上,多数郡国五铢存在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,且越到后期铸造的钱币越轻,质量越粗劣,有重复半两、三铢钱弊端的趋势。由于私铸钱币问题严重,汉武帝在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,改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和发行,以期解决私铸问题。中央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,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(钟官、辨铜、技巧三官)负责铸钱,从而提高了铸币的标准化和质量。然而,到了东汉末年,由于战乱和政权更迭,货币信誉受损,私铸货币活动再次变得活跃。人们开始剪凿旧五铢钱,将一个钱币剪成两枚使用,或磨掉钱币的外廓和边缘,用这些材料作为新私钱的原料,导致货币进一步贬值。郡国五铢钱的流通,不仅在经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,而且其铸造和流通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迁。尽管郡国五铢在后来出现了种种问题,但它在中国货币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,并对后世的货币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