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币介绍
西汉时期的赤仄五铢钱是汉武帝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由京师钟官铸造的一种货币,面额为“五铢”,并且以一当五行用,因此得名“赤仄五铢”。这种钱币是郡国五铢向三官五铢过渡时期的作品,铸工精致,铜质精良,颜色黄赤,币面平整,形体较厚重,直径多在25至26毫米,重量大约在3.5至4克之间。赤仄五铢的铸造标志着汉武帝对货币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。在早期,由于币制混乱和经济衰退,汉武帝采纳了桑弘羊等人的建议,废止了四铢半两钱,开始铸造五铢钱,实现了货币的统一和稳定。五铢钱的名称来源于其重量,即重五铢,约合今3.5至4克。赤仄五铢钱的铸造工艺先进,多为铜范或制作极精细的泥范所造。钱币的形制及“朱”字头方折的特点,系由三铢钱继承而来,进而成为此后西汉时期五铢钱基本特征。上林三官五铢是西汉五铢钱中比较容易见到的一种,其钱文严谨规矩,钱型整齐,重量准确,铸工精细。然而,赤仄五铢在流通过程中产生诸多不便,而且因为其盗铸获利更多,故吸引了私铸与盗铸者铸赤仄五铢。赤仄五铢铸行二年后,因为“赤侧钱贱,民巧法用之,不便”,又废。汉武帝于元鼎四年(前113年),将铸币权从各郡国收归中央政府,使中央政府对五铢进行统一铸造和发行,从而形成了上林三官五铢钱体制。上林三官五铢钱体制的建立,不仅统一了货币制度,还促进了西汉经济的繁荣和中央政权的巩固。自此以后,历代王朝除少数例外,货币铸造发行权都集中于中央政府,五铢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、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,其流通地域之广,影响之深,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