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币介绍
圜钱,又称“圜化”或“环钱”,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种圆形铜质货币,属于先秦时期铜铸币的四大系统之一,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。圜钱分为两大类: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,后者是由前者逐渐演变而成的。圜钱的正面通常铸有铭文,而反面则无任何文字。圜钱的穿孔在初期较为狭小,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大。圜钱的形制可能源自玉璧和古时的纺轮,这一点从《尔雅·释器》中关于璧、环的称谓和描述可见一斑。根据货币单位的不同,圜钱可划分为三大类:一是使用“两”为单位的秦国圜钱;二是使用“釿”为单位的两周、三晋地区的圜钱;三是齐、燕地区以传统货币单位“刀”为名称的圜钱。圜钱的出现标志着货币形制的进步,其设计便于携带和互相接受,符合当时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。圜钱的流通时间大约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,主要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、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。其中,安臧圜钱是发现较早的圜钱之一,其流通时间较早,对研究圜钱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。此外,圜钱的出土情况显示,它们主要在战国末年的一二十年内铸行,且出土地点多在秦与周王畿及赵、魏接触的地带,表明圜钱在战国时期的币制中虽然只是一个小体系,但它的出现和发展是各地经济联系更紧密、商品交换更频繁、货币日趋统一的主要发展标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