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币介绍
“太夏真兴”是十六国时期夏国铸币。公元407年,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赫连勃勃自称天王、大单于,匈奴人认为自己是夏禹的后代,故称国号为“大夏”,史家称此大夏为赫连夏,又称为胡夏国,以区别古代众多的大夏国。公元419年,赫连勃勃在攻占长安后,返回统万城,改年号为“真兴”,并以国号加年号铸造钱币“太夏真兴”。一般为圆形方孔,钱面双重内郭,广穿,光背,有铜质亦有铜质鎏银。其形制仿莽泉,例如新莽布泉,具有内外边缘清晰的特点。“太夏真兴”四字钱文旋读,笔画纤细、清晰,横平竖直,撇捺如刀,字体介于隶、楷之间,有一种魏碑体的韵致。直径约为2.3厘米,重约2.2 - 2.8克。太夏真兴钱币出土数量不多,目前发现的可以一位数计,存世罕见,为“华夏古泉一百名珍”之一。如2004年,一枚“大夏真兴”铜钱在北京拍出了165.7万人民币的高价。“太夏真兴”作为中国最早将国号和年号铸在一起的钱币,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收藏意义。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的情况,也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货币制度和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