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币介绍
“鹅眼钱”是一种古代劣质的钱币。它的特点是钱体轻小,如鹅眼、鸡目般大小,因而得名。鹅眼钱在历史上多个时期都有出现,例如东汉末年至六朝间所出的劣质特小“五铢”钱,就常被统称为鹅眼钱或鸡目钱。南朝刘宋景和元年(465 年)民间私铸的一种五铢钱也被称作鹅眼钱。当时由于民间私铸严重,钱越铸越小,这种鹅眼钱不仅分量不足,而且价值也非常低廉,入水不沉,随手破碎。“钱范”是古人制作钱币时所使用的“模具”,是研究古钱币型制、真伪及制作工艺的有力佐证之一。关于“鹅眼钱範”,可以理解为用于铸造鹅眼钱的钱范。在一些地方的考古发现中,曾出土过鹅眼钱或相关的钱范。这些发现对于研究古代的货币制度、经济状况以及铸币工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。比如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街道古城子村,曾出土过鹅眼钱范和铜残渣,说明当年该地曾设制钱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