钱币介绍
东汉早期五铢,也称为建武五铢或东汉五铢,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40年(建武十六年)采纳马援的建议后铸造的货币。“五铢”二字,其中“五”字交笔弯曲,“朱”字头圆折,中竖两头变细,“金”字头较大且四点变长。这些特征使得东汉早期五铢在文字书写上显得较为圆润,笔画弯角多见圆折。早期铸造较为规整,钱文端正,面、背有横划或星点;中期后制作变得粗糙,钱体轻而大,钱面出现平浅横划;晚期则更劣,常见错范或晕文、重文等现象。 历史意义 东汉早期五铢的铸造,标志着东汉王朝对货币制度的恢复和整顿,对社会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。 五铢钱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、铸行数量最多、最为成功的货币之一,其轻重适中,合乎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。 相较于西汉五铢,东汉早期五铢在重量上略有减轻,边郭较窄,但形制仍较为规整。 在东汉后期,还出现了其他种类的五铢钱,如四出五铢、环五铢等,这些钱币在形制和铸造工艺上都有所不同。